15.6.07

菜市口水名

前天﹐在報上看到 “中國第一大姓” 的報導﹐讓我想起了之前和阿晚之間的 “菜市口水名” 論 。

當時﹐年少無知的我們在比賽﹐看誰的名字比較 “啦啦” 。不久前﹐阿晚在部落尋根時﹐又提起了這問題﹐她說﹕ “話說我 (阿晚) 曾告訴他我的名字是 “菜市名”﹐去菜市場大叫 “阿晚”﹐相信回頭的人一定不少 。誰知這誇張大少 (fyi﹐正是在下本人) 竟然說﹐如果我去菜市場叫他的名字﹐凡此名字者吐一個口水都足以淹死我﹗”

是的﹐我承認﹐我是誇張了點﹐但也不完全沒根據的 。就個人經驗吧﹐中學時﹐學長和學弟當中都有跟我同名同姓的﹔踏入大學第一天﹐認識的忘了是第四﹑第五﹐還是第六個宿舍村友人﹐也剛好和我同名 (還好不同姓) 。出來社會工作時﹐又發現有號人物 (的父親) 也侵犯了我父親的智慧版權 。如果個人經驗還不夠﹐就看看中國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怎麼說﹕

“...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: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,有9288.1万人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.25% ...”  

“... 据介绍,我国第二大姓是李,有9207.4万人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.19%;第三位是张姓,有8750.2万人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.83%。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,依次为:王、李、张、刘、陈、杨、黄、赵、吴、周;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,依次是:徐、孙、马、朱、胡、郭、何、高、林、罗、郑、梁。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还有﹕谢、宋、唐、许、韩、冯、邓、曹、彭、曾、肖、田、董、袁、潘、于、蒋、蔡、余、杜、叶、程、苏、魏、吕、丁、任、沈、姚、卢、姜、崔、钟、谭、陆、汪、范、金、石、廖、贾、夏、韦、付、方、白、邹、孟、熊、秦、邱、江、尹、薛、闫、段、雷、侯、龙、史、陶、黎、贺、顾、毛、郝、龚、邵、万、钱、严、覃、武、戴、莫、孔、向、汤 。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.77% ...” 

“... 可能是“伟”代表着挺拔、雄伟之意,去年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公布的31个城市的姓氏统计工作结果显示,“张伟”成为全国第一大姓名,而全国排名前四位的名字竟然全是“伟哥”。  据调查,在31个城市中,“张伟”一名位居榜首,2亿人中共有59275个张伟,“王伟”、“李伟”与“刘伟”则分别列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名 ...”


一篇不夠﹐再看第二篇﹕

“... 各个年代的姓名都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,如新中国成立前出生人名(女名)多为淑兰、淑英、秀英、秀珍等,反映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对女性形象的高度概括;新中国成立时期(上世纪五六十年代)出生者姓名多使用“军、伟、华、红、建国、建华”等字眼,突出表现了当时的革命文化特征;从70年代开始,出生者名字出现多元化趋势,“伟、涛、勇、辉、静、颖”等名大量出现;八九十年代出生人名逐渐趋向时尚化、多元化,如洋、畅、硕、爽、帅等等,2000年后三字名重新出现在姓名排行前20名上,分别是宇轩、子豪、子涵、浩然,从名字字面看有些回归传统文化的意味... ”

再看一篇﹕

“... 统计显示,沈阳市户籍人口中叫“刘洋”的最多;“王”姓为第一大姓,其次是“张、李、刘”等姓;更多家长喜欢用“伟、丹、丽”三个字给孩子起名;姓名为两个字的重名较多。你叫“刘洋”?全沈阳有4049人和你的名字一样;而“王”姓则是沈阳市第一大姓... ”

“... 统计数据表明:沈阳市户籍人口中叫“刘洋”的最多,共有4049人。排在前10位的姓名依次是:刘洋、王丹、张伟、王伟、李丹、李伟、刘伟、王丽、张丽、王静。数据显示,刘姓在沈阳市户籍人口中只排到第四,但是该市户籍人口中叫“刘洋”这个名字的人数却排到第一位。不仅在沈阳市户籍人口中叫“刘洋”的人数最多,在哈尔滨、长春,叫“刘洋”这个名字的也是远远高于叫其他名字的人数... ”

“...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们起名字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,在我国的东北三省,人们最青睐的名字可能就是“刘洋”。另外,在沈阳市户籍人口中,排在前10位的姓名中有四个是以“伟”作为名字,分别是张伟、王伟、李伟、刘伟,这四个姓氏分别是该市户籍人口中排在前四名的姓氏,这说明沈阳市的大姓都喜欢以“伟”字作为名字。除此之外,以“丹”和“丽”字作为名字的人也很多。从字数上来看,排在前10位的姓名全是两个字的名字,这说明沈阳市户籍人口中两个字的姓名重名重姓现象更加明显 ...”


雖然﹐我們這裡馬來西亞不流行單字一個名﹐而且﹐父親大人也在我的 “大姓” 和 “大名” 夾了一個 “第三字”﹐就算如此﹐終究還是有辦法 “淹死一些小動物” 。所以﹐如果你知道我的姓名﹐請不要說出來﹔如果你猜到了﹐也裝著不知道﹐讓這 “偶像派” 的名字 (因為夠流行) ﹐在這部落天地裡還保有一點點神秘 。

新聞來源﹕
http://news.sohu.com/20070425/n249672511.shtml
http://www.jschina.com.cn/gb/jschina/nj/node20872/userobject1ai1340257.html
http://liaoning.nen.com.cn/77971867083735040/20060804/1978164.shtml

Labels:

23.4.07

擊敗濫交

性﹐這幾千年來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最忌諱的一件事﹔或許大部份東方社會亦如是 。但實際上﹐它是延續我們的生命的不二法門﹔當然﹐Kyle XY 除外 。我們每一個人都通過 “性” 這種方法來到這美麗的世界﹐但在日常生活裡﹐卻都假扮 “淑男” 淑女﹐把它當作魔鬼撒旦般﹐敬而遠之 。

可我這人就喜歡挑戰人們所忌諱的﹐所以﹐first degree 時﹐挑了 “性” 這個課題作為我的畢業論文的題目 。當然﹐在我手上的這篇新論文還未完成之時﹐我不想再度討論之前那篇論文的陳年舊事 。那到底是什麼風把我吹到這話題來的呢﹖其實﹐說來並沒有直接的關係﹐只是剛剛在 “哮了” 那裡看到一個有趣的問題﹐是關於女性生殖器官的﹐但那器官被 “有創意” 的我們當作一個詛咒人的專有名字了﹗哮了問說﹕ “雞掰” 這詞在中文到底是什麼字 。

我知道不關我的事﹐但 “雞婆” 且敏而好學的我還是很積極地在網上搜索了 。

流行度這麼高的一個詞﹐在網上比比皆是﹐但大都是用來和人家的老母打招呼 。找了許久﹐終於﹐才看到這獨一無二的學術性知識 。在回答哮了的問題的同時﹐也和親愛的部落客們 “分享” 這三個人們慣用的問候語來源﹕

雞掰﹕正確漢字是 “膣眉”﹐女性生殖器 。膣﹐指的是陰道﹔眉﹐指的是兩旁半月形的陰唇 。
懶趴﹕正確漢字是 “卵苞”﹐男性陰囊 。 苞﹐有花苞之意﹐ 用來形容其圓狀 。
懶叫﹕
正確漢字是 “卵鳥”﹐男性陰莖 。台語和英語一樣﹐都將男性器引申為 “鳥類”﹕至於 "卵" 指的無疑的是男性睪丸 。


資料來源﹕奇摩知識

Labels: ,

4.3.07

你吃湯圓了嗎?

馬來西亞 (也許還包括部分東南亞國家) 的華人慶祝佳節的方式有別與兩岸三地﹐人家元宵提燈籠*1﹐我們改在中秋﹔人家元宵吃湯圓*2﹐我們換成冬至 。為何越洋過海的我們變得如此有創意﹐我問過一些朋友﹐顯然他們比我還 blur﹐所以﹐我決定還是問奇摩知識好﹕

“正月十五元宵節﹐又稱上元﹐元夕或燈節﹐是春節最後的一天﹐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﹐所以民間熱烈慶祝﹐故有小過年之稱 。”

“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﹐當時稱做 “浮圓子”﹐到明朝才改稱 “元宵” 。古時為年頭佳兆﹐吃湯圓象徵家福 。”

“北方的元宵,南方叫做湯圓﹐一般用糯米面制作 。湯圓和元宵的制作方法略有不同﹕湯圓一般将糯米面和好﹐像包餃子一樣将餡包入再團圓﹐餡料有素有荤﹕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﹐将餡料切成小块﹐蘸上水﹐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﹐一边滚一边洒水﹐使其自然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 。据傳說﹐袁世凯当政期間﹐覺得 “元宵” 有 “削袁” 之意﹐故将元宵改名為湯圓 。”

而關於元宵提燈籠的傳說﹕

“傳說很久以前﹐凶禽猛獸很多﹐四處傷害人和牲畜﹐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。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﹐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。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﹐立即傳旨﹐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﹐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。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﹐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﹐就冒著生命的危險﹐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﹐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。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﹐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﹐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。有個老人家想出法子﹐說﹕“在正月十四﹑十五﹑十六日這三天﹐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﹐點響爆竹﹐燃放煙火 。這樣一來﹐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”﹐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 。到了正月十五這晚﹐天帝往下一看﹐發覺人間一片紅光﹐響聲震天﹐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﹐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﹐以中大快 。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 。為了紀念這次成功﹐從此﹐每到正月十五﹐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﹐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。”


*1﹕香港也有中秋提燈籠的習俗 。
*2﹕冬至﹐中國北方人多吃水餃或餛飩﹐南方多吃湯圓 。

Labels: ,

28.12.06

什麼樣的官穿什麼樣的服

剛剛看《金枝慾孽》時﹐前屋友蝌蚪向我分析了孫白颺官服的破綻﹐說身為太醫院院判的孫白颺﹐不應著一品文官的白鶴補服﹐而且還 “換換著穿” 。說完﹐便向我長篇大論地解釋清朝官職與其官服的界定﹕什麼文繡禽﹐武繡獸﹐孔雀羽毛﹑玻璃彈珠的 。

接著﹐敏而好學的我們還 “乘勝追擊”﹐上網搜索孫白颺的官品與其應當穿戴的官服﹕fyi﹐太醫院院判為六品文官﹐應著鷺鷥補服﹐涅白色顶子﹗

“清代公服原則上都是藍色﹐只在慶典時可以用絳色﹔外褂平時都是紅青色﹔素服時改用黑色 。清末服飾尤為繁雜﹐依官位大小不許濫用 。僅就其袍﹑服來說﹐有蟒袍和補服 。蟒袍是官員穿的上面繡有蟒形的長袍﹕一品至三品是九蟒五爪﹔四至六品是八蟒五爪﹔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為五蟒四爪 。補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﹐正中用金線繡織鳥獸形的正方圖案 。 ”

“文官為鳥形﹕一品仙鶴﹐二品錦雞﹐三品孔雀﹐四品雪雁﹐五品白鷳﹐六品鷺鷥﹐七品為鸂鶒﹐八品鵪鶉﹐九品練雀﹐未入流為黃鸝﹔武官補服的圖案為獸形﹕一品麒麟﹐二品獅子﹐三品豹﹐四品虎﹐五品熊﹐六七品為彪﹐八品犀牛﹐九品海馬 。以上是一般﹐也有例外﹐如禦史和按察史等監察﹑司法官﹐一律穿獬豸補服﹐因為古人認為獬豸是種神羊﹐能辨曲直 。”

“顶戴﹐既顶珠和花翎﹕顶珠的质料﹑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﹕一品红宝石﹐二品珊瑚﹐三品蓝宝石﹐四品青金石﹐五品水晶石﹐六品砗磲﹐七品素金﹐八品镂花阴纹﹐金顶无饰﹐九品镂花阳纹﹐金顶 。”

“公元1730年﹐更定官员冠顶制度﹐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 。至乾隆以后﹐这些冠顶的顶珠﹐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﹐称作亮顶﹑涅顶的来代替了﹐如称一品为亮红顶﹐二品为涅红顶﹐三品为亮蓝顶﹐四品为涅蓝顶﹐五品为亮白顶﹐六品为涅白顶﹐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。”

“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﹐用玉﹑翠或珐瑯﹑花瓷制成﹐用以安插翎枝 。翎有蓝翎﹑花翎之别﹕蓝翎是藍羽制成﹐羽长而无眼﹐较花翎等级为低﹔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。目晕﹐俗称为 ‘眼’﹐在翎的尾端﹐有单眼﹑双眼﹑三眼之分﹐以翎眼多者为贵 。公元1661年﹐曾对花翎作出规定﹕亲王﹑郡王﹑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﹐贝子以下可以戴 。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﹔国公、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﹔内大臣﹐一二三四等侍卫﹑前锋﹑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。 ”

看來﹐清朝官服還挺有趣的﹐花樣繁多﹐不比女性服飾遜色 。而且﹐有了這層知識﹐也許將來看古裝劇時﹐我們便多了一項可以發揮的才華了﹗

資料來源﹕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
http://www.topzj.com/8/060309/70691.htm

Labels: ,

28.7.06

老祖宗又駕到﹗

上一篇文章標明 [我們的趙錢孫李] ﹐可偏偏漏掉 ‘趙錢孫’ 。如果我生在宋朝﹐現在應該在午門聽斬﹔明個兒﹐我的頭顱肯定不在脖子上了 。為了將功補過﹐也希望更多人可以籍著這兩篇文章認祖歸宗﹐便補上這篇後續﹔可我的好朋友們都不愛用這些姓﹐所以﹐大部份都沒戲唱 。

另外﹐因為之前那篇文章完全沒有提到 ‘趙錢孫’ ﹐卻張冠李戴﹔被當局發現後﹐已被奪走她那名不正言不順的頭銜 。

宋朝天下都得聽姓【趙】的 1、出自嬴姓,形成于西周,祖先是伯益,具體始祖是造父。伯益爲顓頊帝裔孫,被舜賜姓嬴。造父爲伯益的9世孫,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,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,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。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,讓造父爲他駕駛,經常外出打獵、遊玩,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,見到西王母,樂而忘歸,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,周穆王非常著急,在此關鍵時刻,造父駕車日馳千里,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,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,平定了叛亂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,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,自此以後,造父族就稱爲趙氏。周穆王傳周幽王時,因幽王無道,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,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爲晉大夫。到戰國初年,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、韓氏三家分晉,建立趙國。至他的孫子趙籍時,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,與韓、魏兩家並列爲諸侯。西元前】2年,趙國爲秦國所滅,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爲姓,稱趙氏。 2、出自他族改姓。

人人皆為之瘋狂的它姓【錢】 宋人鄭樵《通志。氏族略》將錢氏列入"以官爲氏"類,說: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,裔孫孚,周錢府上士,因官命氏焉。據《史記。楚世家》記載,陸終是顓頊的曾孫,他的妻子懷孕三年,剖腹産,生出6個兒子,"三曰彭祖"。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,《世本》說他"姓箋,名鏗,在商爲守藏史,在周爲柱下史,年八百歲。"他的後裔彭孚,在西周任錢府上士(錢府,掌管錢財的官署;上士,官名,周代士有上士、中士、下士)彭孚以官職爲姓氏,就是錢氏。 因西周建都於鎬京(今陝西西安),彭孚必在京爲官,故錢姓形成於陝西。

曾到檳城打拼的中國第一偉人跟從石頭裡爆出來的猴子一樣姓【孫】 1、出自姬姓,爲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。拒《元和姓篡》所載,周文王弟8子康叔爲衛國國君,其九世孫叫惠孫,惠孫有個孫子乙,字伍仲,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,就是孫氏。因此他又叫孫仲。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,是爲河南孫氏。 2、出自羋姓,爲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。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,字孫叔,在他任楚令尹時,因教化民衆,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,而深得楚人的擁護,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,也稱孫氏。 3、出自嬀姓。春秋時,陳(爲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嬀姓國)厲公的兒子叫陳完,因事逃到齊國後,改姓田,田完的5世孫無宇次子田書,爲齊國大夫,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。後來齊國內亂,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。吳將孫武,其後也。是爲山東孫氏。

她說雙手沾滿鮮血的他姓【翁】 1、來源於周朝時期的姬姓。屬於西周昭王的後代。相傳周昭王的小兒子生下來的時候雙手緊握,別人都掰不開,周昭王去掰,卻是應手而開。只見他的小兒子的左手掌的紋路像是篆書的“公”字,右手的掌紋像一個篆書的“羽”字。周昭王於是就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做“翁”。翁的子孫後代也以翁作爲自己的姓氏。 2、根據史料記載,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(在今天的浙江省定海縣東,也有說是廣東省翁源縣的)。他的子孫後來就以邑名爲姓,世代相襲,形成了翁姓。 3、上古夏朝初建時期,啓爲夏王,當時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,相傳他就是翁姓最古老的祖先。

胃痛入院的她姓【胡】根據《元和姓篡》等史籍記載,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后裔。這樣說來,其胡姓始祖,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。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,周武王的東床快婿,被封為陳侯。由此可見,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后裔,黃帝子孫,并非后來入侵中原的"五胡"后代。胡氏還有兩支源于古代的國名。周代有兩個胡子國。一個在今河南,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。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,后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,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并了胡子國。另一個胡國是歸姓,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。這兩個胡子國亡國之后,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,又形成兩支胡氏。在胡氏中,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。胡母氏這一復姓,得姓于齊宣王之時,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。胡氏復姓,開始也很盛行。秦時,有太史令胡母敬,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。晉代以后,胡母復姓漸漸被"胡"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。由于其后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,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。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,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。胡姓中,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,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。漢代以后,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,進入中原的外族,紛紛"改姓胡氏",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,使得后來胡姓的繁衍,又多了一支世系。

胃痛她表妹姓【曹】 根據《元和姓篡》的記載,中國的曹姓,最初是顓頊嬴姓的後代。綜合各種史料,曹氏的源流有三: 1、起于黃帝姬姓的後代。西元前十一世紀,周文王之子,周武王之弟叔振鐸被封于曹,建都陶丘,成爲始封之君,也就成爲曹氏的始祖。 2、由邾姓改姓爲曹。提起曹氏姓源,往往同朱氏聯繫起來。這是因爲朱姓源于周時的邾國,而邾國本來是曹姓所建。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生有六子,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國。古代邾國貴族一直以國爲氏。後來邾被爲楚所滅,安的子孫,一部分改姓朱,一部分則改姓曹。這兩支曹姓子孫都發源於山東省境內,所以,早期的中國曹姓人都來自山東。 3、古代曹國人來中國後以曹爲姓。古代的曹國,大約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。《北史》、《隋書》等書記爲昭武諸國之一。當時,有曹國人來中國,有的以曹爲姓,傳之後世。

麗君翠雯姓【鄧】 1、出自姒姓(夏的始祖大禹爲姒姓)。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(今河南鄧州一帶),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爲氏,稱鄧氏。 2、出自子姓(商族的始祖契爲子姓)或曼姓。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(曼季)于鄧國曼城,是爲曼侯,稱曼氏,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(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),經西周、春秋延續了600多年。西周時,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爲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,但因與楚爲敵,於西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。鄧侯子孫爲紀念故國,便紛紛改姓鄧,史稱鄧姓正宗。 3、出自李氏。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,受封爲鄧王。西元975年南唐爲北宋所滅後,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,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,以父親封地爲氏,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。

2006金曲獎捧走最佳作曲的她姓【戴】 1、出自子姓,爲商湯的後裔,以諡好爲氏。據《元和姓纂》及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所載,周初,周公旦在平定“管蔡之亂”後,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啓(子姓)于商的舊都(今河南商丘南),建立宋國。宋國第11位君主(前799年-前766年),史佚其名,死後被諡爲戴公。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(前765年-前748年)其子孫遂以諡號“戴”爲氏,是爲河南戴氏。 2、出自姬姓,以國爲氏。據《通志·氏族略》及《左傳》所載,春秋時有戴國,爲姬姓諸侯國,在今河南民權縣東,一說在河南蘭考縣 。隱公十年(前713年)亡于鄭國,一說亡于宋國。其族人遂以國名“戴”爲氏。 3、據《鼠璞》載,殷氏有改戴姓的。武王滅商後,不少殷遺族以國爲氏,稱殷氏,其後就有改姓戴的。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。

帥哥 JASE 姓【馮】 (看圖按這裡) 1、出自姬姓,為周文王昌之后。據《元和姓纂》、《后漢書》等所載,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后裔畢萬,西周時,在晉為大夫,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,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于馮城,其后子孫以邑為姓氏,稱馮姓。史稱馮氏正宗。是為河南馮氏。2、出自歸姓,為馮簡子之后。據《世本》所載,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,因封邑在馮而得氏。后馮邑被晉國所奪,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,長卿的后裔也稱馮氏。是為河南馮氏。

開天闢地的他姓【彭】 1、火神祝融之後,以國爲氏。相傳陸終爲古祝融之後,生有六子,三曰彭祖帝堯封彭祖于彭(今江蘇徐州市),爲大彭氏國。大彭氏國于商朝被滅後,子孫以國爲氏,就是彭氏。彭祖原姓篯名鏗。據說他年輕時做了一碗野雞肉羹獻給上帝,上帝吃得高興,就賜他長壽。他經歷夏商兩代,活了八百多歲,所以人們稱他彭祖。商朝時,商王派人向他討教長壽的秘訣,他卻回答說:"我幼年時父母雙亡,從小就身體不好。長大後,又碰上犬戎入侵,流落西域一百多年。我從年輕時到現在,已經死了四十九個妻子,失去了五十四個兒子,經歷的人生憂患實在太多,精神上大受影響。象我這樣的人,本來就先天不足,後天又保養不好,所以現在身體弄得如此乾瘦枯槁,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,哪里還談得上什麽延年益壽的方法呢?"說完就長歎一聲,飄然而去。 2、祝融之後有八姓己、董、彭、禿、妘、斟、曹、芊。周滅之。彭爲八姓之一。

【廖】 1、出自己姓,爲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。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,夏時,因封于廖國,故稱廖叔安,其後代以國爲氏,稱廖氏。 2、出自姬姓,爲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後裔。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,因受封于廖,其後裔也有以廖爲氏,稱廖氏。這支廖氏,望出巨鹿。 3、出自偃姓,堯、舜的賢臣臯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。楚穆王四年滅英、六二國,其後子孫有以國爲氏;或以姓爲氏,即廖氏。 4、爲繆、顔二姓所改。繆、顔二姓皆皇帝所賜,殷紂王執政時,殘酷無道,繆、顔二姓有隱居于黃河西北,改姓爲廖。

【魏】 1、出自姬姓,以邑爲氏,或以國名爲氏。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于畢,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功滅後,投奔到晉國,成爲大夫。因功,被賜魏地爲邑,其後子孫以邑爲氏,稱爲魏氏。西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,西元前】5年被秦所滅後,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爲氏,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。史稱魏姓正宗。 2、外姓改姓魏。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、穰侯、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,本楚人,羋姓,後改姓魏;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,慶元進士,本高氏,後改姓魏;明代有昆山人唯校,其先世本李姓,弘治進士,後改姓魏。

【羅】 1、出自妘姓,爲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。"妘"爲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。據《說文通訓定聲》記載,鄢、鄶、路、逼陽、鄅等姓,都是古時的妘姓國。祝融,名黎,爲帝嚳時的火官(掌管民事),後人尊爲火神因有攻,能光融天下,帝嚳便命曰祝融。祝融的後裔分爲八姓,即己、董、彭、禿、妘、曹、斟、羋等,史書稱爲"祝融八姓"。到了周朝的時候,有子孫被封在宜城(今湖北省宜城縣),稱爲羅國。西元前690年,羅國被楚國所滅,於原地另置鄢國,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,最初遷居枝江(今湖北省南部,長江沿岸的枝江縣),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,遂以國名"羅"爲氏。 2、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。一是,南北朝時,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,實行漢化,將原鮮卑族複姓多羅氏、叱羅氏皆改爲漢字單姓羅。二是,唐代,西突厥(遊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)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,留居中國,其子孫以"斛瑟羅"爲氏,後簡爲羅氏。三是,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爲楚靈王所害,改羅、傅二氏的。四是,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。

【姚】 1、出自嬀姓。相傳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若水,居於地丘的後代,因生在姚墟,其後子孫便以地爲氏,稱爲姚氏。又相傳舜在當帝之前,四岳曾向帝堯推薦過陶唐氏,舜繼承王位後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,讓他們居住在嬀河邊。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嬀河邊居住的,便以嬀爲姓。武王滅商後,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嬀滿,武王把他的大女兒嫁給嬀滿,並且封他于陳。傳至年仲敬氏時因避王莽亂居於吳郡,改姓爲嬀。傳五世後,複改爲姚姓。 2、出自子姓。據路史記載,春秋時有姚國,爲商族的後代,他的子孫便以國爲氏,稱位姚氏。 3、他族改爲姚姓。據有關史料所載,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戈重,本是漢時西羌燒當氏的後人,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後代,故而改姓姚。

【朱】 1、出自曹姓,是顓頊帝的後裔。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,生有6個兒子。其中,第5個兒子叫安,姓曹,封在曹(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)。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,稱爲曹叔振鐸;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,稱邾子挾,附庸于魯國鄒縣。春秋時,傳至儀父,見齊桓公稱霸諸侯,便附從于齊,進爲子爵之國,亦稱邾婁。戰國時,邾國被楚國所滅,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"邾"爲氏,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爲氏,稱朱氏。 2、朱虎是舜帝時的大臣,他的後代有以朱爲姓的。 3、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啓(商紂王的庶兄)有裔孫朱暉,原以國名爲氏,稱宋氏。春秋時,諸侯滅宋,其後裔逃至碭(今江蘇碭山縣),改宋氏爲朱氏。 4、南北朝時,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,有鮮卑族複姓濁渾氏、朱可渾氏改爲漢字單姓朱氏。

【方】 1、出自姬姓,以字爲氏。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方叔(姬姓,字方叔),因功受封於洛(今河南洛陽),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爲氏稱方氏。史稱方姓正宗。 2、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後裔。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〈?代孫帝榆罔之子雷,黃帝伐蚩尤時,因功被封于方山(大致爲今河南葉縣南),其後子孫有以地爲氏姓方。又有方相氏,黃帝時嫫母之後。亦爲河南方氏。 3、出自姬姓,爲翁氏所分。西周初年,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,後以邑名爲氏姓"翁"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,生有6子,分姓洪、江、翁、方、龔、汪6姓。其中第4子分姓方,其子孫也姓方。

【江】1、出自嬴姓,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后。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,有一天,她撿到一只燕子蛋,吃下去以后就懷孕了,生下兒子大業。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,生下了伯益。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,帝舜時就賜他嬴姓,這樣,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。伯益傳至十几代,經夏、商,至西周時,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,春秋時被出國所滅,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。2、出自姬姓,為翁氏所分。西周初年,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(今浙江省定海縣東,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),后以邑名"翁"為氏。宋初,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,分姓洪、江、翁、方、龔、汪6姓。其中次子處恭,分姓江,其子孫也姓江。

【洪】 1、爲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--共工的後代。共工本姓共氏,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,被人們尊爲水神。顓頊帝時,共工起兵爭天下,後失敗。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。到大禹時,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,大禹鎮壓了他們後,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,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,爲了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,就給共字加上水旁,以此作爲自己的姓氏,這樣就形成了洪姓。 2、以國爲姓。西周時,有人被封到共,建立共國,稱爲共伯。春秋時,共國被衛國所滅。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"共"作爲自己的姓氏。後來因爲避仇改爲洪姓。 3、爲避諱改姓洪。如豫章宏氏,爲避唐明皇忌諱,改姓洪。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、劉弘果二人,爲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,遂改"弘"爲"洪",並改劉姓爲洪姓。

【呂】 1、出自薑姓,以國爲氏,其始祖爲呂侯即呂尚,又稱薑子牙。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,因居姜水流域,因以之爲姓,稱薑姓。後來薑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"四岳",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。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爲呂侯,建姜姓諸侯國呂國(在今河南南陽)。春秋時,呂國被楚國所滅,其後子孫以國爲氏,稱呂氏,史稱呂姓正宗。古時,在今河南新蔡,又有一呂國,史稱東呂,實爲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。春秋時,東呂爲宋所滅,其後裔也以國爲氏,稱呂氏。 2、出自魏氏。春秋時晉國有呂氏,系從魏氏分化而來。 3、出自少數民族改姓。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,實行漢化,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、叱丘氏改爲漢字單姓呂氏。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爲漢字單姓呂氏。

資料來源﹕
http://www.andrew0668.com/fcgi-bin/lb51/topic.cgi?forum=44&topic=207
http://yuzx.com/w/article/w-02-09.html

Labels: ,

27.7.06

我們的老祖宗啊﹗

這一連串的認祖歸宗緣起於何雲師太的 <尋根問祖> 。一開始﹐也只是想要尋找自己的根源 。結果﹐不找則已﹐一找便欲罷不能﹐於是﹐索性把所有考古的傑作與心得公諸於世 。 之前兩篇 post <一時姓起> <姓致勃勃> ( 請移動你的滑鼠﹐往下拉 ) 敘述了華夏姓氏的起源與當中大姓﹐現在開始切入正題﹐正式認祖歸宗 。首先登場的當然是我的姓 -- 陳﹗

陳姓﹐他們的祖先是大舜帝 (後台還蠻巴閉的) 。周武王滅商以後﹐分封諸侯﹐為了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﹐就把大女兒嫁給他 (又和師太掛鉤了﹕我們家的老祖母是您家的金枝) ﹐封他為陳侯﹐封地在陳 (現在河南省淮陽縣) 。媯滿死後謚號陳胡公﹐陳姓就是陳胡公的後代 。明朝的 《陳氏兆祥宗譜》 中記載﹕“蓋自周武封爵之後於陳﹐以國而得姓 。” 現淮陽仍有陳胡公祠 。陳姓至今已有3000年曆史﹐傳了120代 。 世道滄桑﹐到了春秋戰國﹐有的陳氏姓了田﹐有的姓了孫 。田單﹑田橫﹑孫武﹑孫臏﹑孫權細細排起來都是陳氏人 。還有一支陳姓南遷福建﹐以後散居海外﹐海外眾多的陳姓﹐其祖根在大陸河南省東南部 。 ”

【陳】
1、出自媯姓﹐其始祖爲媯滿﹐也爲虞舜之後裔 。據 《通志。氏族略》 所載﹐周武王滅商以後﹐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于陳﹐媯滿 爲陳侯﹐稱胡公滿﹐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﹐陳國內亂﹐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﹐以國爲氏﹐稱陳氏 。
2、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。陳國在媯滿死後﹐其子孫有以國爲氏﹐就是陳氏 。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﹐還有三支 。一是陳哀公之子留﹐避居陳留 。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﹐避居陽武戶牘鄉 。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﹐居於固始﹐其後因無子﹐便以穎川陳寔爲嗣子﹐遂融入穎川陳氏 。
3、出自白永貴之後 。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﹐其後裔也多改陳姓﹐是爲萬年之陳氏 。
4、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。
5、南北朝時﹐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﹐實行漢化政策﹐改複姓爲漢字單姓﹐稱陳氏 。

原先只想闡述自己姓氏的我決定大發慈悲﹐把一些大姓﹐還有親朋戚友的姓氏根源謄錄在此﹐普天共享﹕

親生母親姓【謝】 1、謝姓出自薑姓,是炎帝後裔申伯的後代。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,便以薑爲姓。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。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,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,因不食周栗而死,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。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爲申侯,稱申伯,是申氏的始祖。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爲妃,生字爲宣王,宣王繼位後,封母舅申伯于謝國,後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,西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。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爲姓,稱謝氏。望出陳留、會稽,史稱謝氏正宗。是爲河南謝氏。 2、出自任姓,爲黃帝之後。相傳黃帝之子25宗。得其姓者14人,爲12姓,其中第7姓爲任姓。任姓有10個小車,其中第一爲謝國,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,以賜申伯,蓋謝已失國,子孫亡散,以國爲姓。是爲河南謝氏。 3、爲他姓改謝姓。據《舊唐書不文苑傳》,衛州人謝偃之本爲鮮卑族人,姓直勒氏,後改爲謝氏。亦爲河南謝氏。

後母姓【葉】 1、出自羋姓沈氏,爲帝顓頊的後代。據史書所載,帝顓頊的後裔陸終有一子名季連,賜姓羋。他的後裔鬻熊很有學問,作過文王的老師。後成王便追封其曾孫熊繹于荊山(今湖北西部)一帶建立荊國,定國號爲楚。春秋時,楚莊王有一曾孫叫戌,任沈縣尹,有稱沈尹戌。其後代就有人以沈爲姓。沈尹戌後來任楚國左司馬,他爲人正直,疾惡如仇,深得楚人敬重。楚昭王十八年戰死沙場,昭王封他的兒子沈諸梁在葉(今河南葉縣南舊城),稱爲葉公。葉公曾平定白公勝的叛亂以複惠王,有功于楚,得封南陽,更獲賜爲公,後委其事於子,而退休于葉。其後人便以邑地爲姓氏,稱爲葉氏。由上可見,沈、葉本爲同宗。是爲河南葉氏。 2、據《姓氏考略》所載,在我國古代的所謂南蠻之中,也有以葉爲姓的。如春秋時吳國的葉雄是也。

當心理輔導員的屋友跟唐朝的皇帝們一樣姓【李】 相傳帝堯時,有個叫皋陶的人掌管司法,當時這種官叫大理。皋陶制定了五種刑罰,他不但善於斷案,身邊還有一頭獨角獸,這頭奇獸善於辨別疑案,見到有罪的人就會用角去頂,無罪則不去碰。因為這樣,皋陶處理案子從不失誤。以後皋陶的子孫世代做大理,被人們稱為理氏。到了商朝末年,執法不阿的理氏後人理徵,因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。理徵的妻子帶著幼小的兒子理利貞逃走了。母子二人無錢無食,幸好遇到一片李樹林子。正當果子成熟,母子以李子充饑,才得以活命。利貞不敢再稱理氏,於是改稱李氏。利貞的子孫後來在周朝做了官。如果按這個傳說推算,上溯到李利貞,李姓的歷史,已經有三千多年了;如果從皋陶算起,那就應該有四千年了。   到了唐朝,老李家出了皇帝,常把“李”作為獎品,賜給有功的臣子,許多不姓李的也姓了李。突厥人朱邪赤心,就受到這樣的賞賜改為李國昌。以後李國昌的後代李存勖建立了五代的後唐。

嗜車如命的屋友跟虎門銷煙的傢伙一樣姓【林】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,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幹而來。比幹原是商朝王室成員,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,以忠正敢言知。紂王昏庸無道,他多次進言匡諫,後來因此獲罪,被剖心而死。夫人陳氏爲躲避官兵追殺,逃難于長林石室,生子名堅,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爲姓,史稱林堅,被林姓人尊爲受姓始祖。除上述一支外,林姓還有其他來源。相傳東周時,周平王有庶子名開,字林。子孫以他的字爲姓,姓林。後來,他又生子英,英生茂、慶等。因周平王建都洛陽,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,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爲河南林姓。另外,北魏時,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,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,並注籍爲河南洛陽人。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。

大一的室友跟宋朝的才子家族一樣姓【蘇】 蘇氏姓源有兩支: 1、出自高陽。《蘇洵族譜》雲:“蘇氏之先,出於高陽。高陽之子爲稱,稱之子曰老童。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。吳回生陸終。陸終生子六人,長曰礬,爲昆武。昆武始姓己姓,其後爲蘇、顧、溫、董。”後蘇氏繁衍于河南、河內,逐漸成爲人數衆多的一姓。 2、另一支蘇姓出自少數民族。漢代遼東烏垣有蘇姓。又據《魏書官氏志》記載,北魏拔略氏改蘇姓。

大二那年有兩個 [阿斗] 室友都姓【劉】 1、出自祁姓,爲炎帝堯陶唐氏之後。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,後來祁氏被封于劉國,亦即今定州唐縣。其子孫以國姓,相傳姓劉。史稱劉氏正宗,這就是陝西劉氏。 2、出自姬姓,爲周太后的後裔。相傳周武王去世後,周成王繼位,封王季的兒子于劉邑,其後裔以邑爲氏,世代相傳姓劉,這就是河南劉氏。 3、出自他姓,爲他族、他姓改嫁或賜姓劉。據史書記載:一、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,以皇室宗女嫁于單于爲妻。依照匈奴的習俗,貴者皆從母姓,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。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。二、據史籍記載,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,得到劉邦的重用,劉邦稱帝後,賜姓劉氏,其後保持此姓;劉邦爲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,賜他劉姓。三、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爲漢字劉姓,成爲當時大姓之一。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。

大三的室友三口江鳥姓【張】 1、出自黃帝之後揮。據《新唐書。宰相世系表》所載:"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爲弓正,始制弓矢,子孫賜姓張氏。"由此可知,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,其後有以張爲姓氏的。是爲河北張氏。 2、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,據《通志。氏族略》所載,春秋時,晉國有大夫解張,字張侯,其子孫以字命氏,也稱張氏。又載,張氏世仕晉,西元前403年韓、趙、魏三家瓜分晉國後,除部分留在原地外,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。是爲山西、河北、河南之張氏。 3、出自賜姓或他姓、他族改姓。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,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,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爲氏。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,後改爲張氏。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。

被人 K 到叫 ‘啊喲’ 的她姓【余】1、据《风俗通》载,余姓为“由余之后,世居歙州,为新安大族,望出下邳、吴兴”。春秋时,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,他的祖先是晋人,避乱于西戎。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,后奉命出使秦国,见秦穆公贤德大度,就留在秦国为臣。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,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。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,有的姓由,有的姓余, 同出一宗。2、出自赤狄族,为隗姓之后。据《国语》载,“潞、洛、泉、余、满五姓,皆赤狄隗姓。”3、系铁木复姓所改,为元太祖成吉思汗(铁木真)的后代,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。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,太祖听信谗言,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。五子星夜出城,逃至贵州,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,就躲在凤锦桥下。追兵到来时,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,提出可疑,太祖未加细查,随口说:“江中有水,水中有鱼,何必大惊小怪,快快继续向前追赶。”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,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,最后决定改为余氏。“余”比金字少一横,又是“水中有鱼”的鱼字的谐音,堪称一字双关。

兩個偶爾會到這兒來逛逛的前同事都姓【庄】1、出自芈姓,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之后,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,谥号为"庄",即历史上德楚庄王。楚庄王德支庶子孙,以祖上谥号为姓,成为庄氏。2、出自子姓,是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,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,成为庄姓一支。庄姓形成以后,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。汉明帝名刘庄,讳庄字。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。魏晋南北朝时,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,故历史上有"庄严一家"之说。庄姓望出天水(今甘肃通渭县西南)。

他的一張口勝過人家三把刀的老【王】1、出自姬姓。周靈王太子姬晉,因直言進諫,使王上大怒,被廢為庶民,遷居到琅琊(今山東省膠南一帶),世代繁衍生息。因其本為王族,世人稱其「王家」,就延用成姓。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,其后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、河間一帶,以本為王族之故,自稱為王姓。后世沿襲未改,漸成大姓。2、出自媯姓,為古帝王虞舜之后,居于北海、陳留一帶,因源出古君王后裔,世為王姓。3、出自子姓,是成湯的后人。殷末,王子比干,為紂王的兄長,因勸諫紂王被殺,葬于汲郡,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。因源出王族之,改姓王氏。4、出自田姓。公元前368年,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,史稱「田氏代齊」,傳八王,被秦所滅,其子孫被廢為庶民,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,遂以王為姓。5、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后。韓、趙、魏三家分晉,各自為王。后業魏亡于秦,其王族避難于各地。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,故改姓王。如信陵君魏無忌,避難于泰山,至西漢入朝,被封為蘭陵君。其后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,易姓王氏。6、出自燕太子丹之后。西漢末年,王莽篡漢自立,建立新朝稱帝。燕太子丹玄孫名嘉,上獻符命,為王莽所寵,賜姓王氏,與帝王同姓。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,其子孫也以王為氏。7、出自少數民族。據《通志.氏族略》稱:王姓「出河南者,為可頻氏﹔出馮詡者,為鉗耳族﹔出營州者,本高麗﹔出安東者,本柯史布。此皆虜姓之王,大抵子以王者之后,號曰王氏。」8、出于自改姓為王氏的。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,本為鮮卑族,姓烏丸氏,后自改姓王﹔隋代有個王世充,本為西域胡支姓,入中原后,也自改姓王﹔五代時人劉去非,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,其子孫延襲姓王﹔滿族完顏氏,有的改為王姓﹔蒙古族耶律氏,也改為王姓。

拜拿督公的靈魂工程師姓【傅】傅姓在商朝就有了。武丁是商朝最有雄心的君王,他決心使衰落的商朝重新振興起來,可是滿朝文武中,竟找不到一個可以幫助他的人,武丁憂心忡忡。一天,他做了個夢:夢見有神人帶一個囚徒模樣的人,那人背有點兒駝,身穿粗麻布衣服,胳膊上被拴著繩索。神人說:“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。”武丁醒後,立即請人畫了那人的像,令人按畫像四處尋訪。終於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這個人,他名叫說(yu岢),正和囚徒在一起修路。帶到朝中一看,與夢中那人一模一樣。武丁便與他談論國家大事,他說得頭頭是道。武丁聽得高興,當即任命他做宰相。由於他在是傅這個地方被發現的,人們稱他為傅說。傅說執政後,果然天下大治。傅說的後代便以傅為姓。

那個愛哭﹐卻愛上啞巴的女孩姓【凌】淩姓是黃帝姬姓後裔。他們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。《姓纂》說:“康叔支子為周淩人,子孫以官為氏”。所謂“淩人”,是當時的一種掌管夏季藏冰的官。淩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孫子,由於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擔任“淩人”,以官為氏,稱淩氏。

生錯時代的他姓【柯】 1、出自姬姓,始成於春秋。吳國有個叫柯虜(盧)的人,是吳王的兒子。他的後代就用他名字中的"柯"字作爲自己的姓氏,遂成柯姓。 2、出自薑姓,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。爲薑子牙的嫡系子孫,源出齊國。 3、北魏柯拔氏改姓柯,其後世子孫稱柯氏。 4、古代羌族、鮮卑族中都有柯姓,其後代子孫亦稱柯氏。

喜歡打電話敘述生活苦悶的經理跟造紙的傢伙一樣姓【蔡】 1、出自姞姓,乃黃帝之後。據《國語。晉語四》所載,"黃帝二十五宗,得姓者十四人,爲十二姓,姬、酉、祁、己、滕、任、荀、葴、僖、姞、儇、依是也。"又據《潛夫論。志氏姓》所載,"姞氏封于燕┄┄姞氏之別有闞、嚴、蔡、光、魯、雍、斷、須密氏。"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。 2、出自姬姓,爲周文王得後裔。周滅商後,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,讓他與管叔、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,稱爲"三監"。武王死後,周成王年紀太小,周公旦(武王的弟弟,又稱周公)因此臨朝攝政。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,便聯合武庚反叛,周公討伐武庚,事後處死管叔,並將蔡叔放逐。後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于蔡,稱蔡仲。春秋時,因受楚的逼迫,多次遷移。蔡平侯時遷新蔡(今屬河南),稱上蔡;昭侯遷州來(今安徽鳳台),稱爲下蔡。蔡國傳23代,曆24君,立國600多年,西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,子孫散居楚(今屬湖北)、秦(今屬陝西)、晉(今屬山西)、齊(今屬山東)等各國,以國爲姓氏,稱蔡氏。

就要出車的她姓【許】 1、出自薑姓,以國爲氏,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。許氏與齊氏同祖,爲上古四岳伯夷之後。"四岳"(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)是由薑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,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,跟"子姓"商族平行發展。以姬姓和薑姓部落爲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,建立了姬姓國--西周。周成王時,大規模地分封諸侯,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,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,其始祖爲文叔,也稱爲許文叔。春秋時,許國稱爲楚國的附庸,戰國初期被楚所滅。許國亡國後,子孫以國爲氏,稱許氏,史稱許姓正宗。 2、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也稱許氏。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,居住在箕山。他死後被葬在箕山,後人稱爲許由山。四千多年前活動于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,正是當年許國之地。

來自東京的他姓【連 1、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。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,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爲姓,於是形成連姓。 2、從官職而得來。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。楚國公族有連敖、連尹的官職,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爲姓氏傳了下來。 3、出自薑姓。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。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爲姓,稱爲連姓。

喜歡逆著光飛行的她跟水滸的作者一樣姓【施】 1、是上古夏朝時,有個諸侯國叫施國(在今湖北恩施縣境),國亡以後,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爲姓,世代相傳姓施; 2、是古代春秋時,魯國有個大夫叫施父,他的後代便以施爲姓,世代相傳。

去了上海便石沉大海的前屋友跟佘太君她們一家一樣姓【楊】 1、出自姬姓。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,人稱唐叔虞。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,因唐地有晉水,就改稱晉侯。周宣王之子尚父,幽王時被封爲楊侯,春秋時晉國滅楊,楊成爲晉國羊舌肸的封地。晉武公(燮的第10世孫)時封次子伯僑于楊,稱楊侯,是爲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。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,爲羊舌大夫,是爲羊舌氏。突之孫肸,字叔向,又稱叔肸,因戴晉有功,被分封于楊氏邑,其子伯石以邑名爲氏,稱楊氏。西元前514年,晉滅羊舌氏,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,遂居華陰,稱爲楊氏,史稱楊氏正宗。 2、出自賜姓。三國時,諸葛亮平定哀牢夷(湖南、貴州的僚族分支)後,賜當地少數民族爲趙、張、楊、李等姓。 3、出自他姓改楊姓。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。《北史》載,楊義臣本姓尉遲,後改楊氏。 4、出自他族改姓。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,施行漢化,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爲楊氏。

淑勤和慶瑜都姓【曾】 曾姓來源比較純正,據有關史料查證,主要出自姒姓,爲夏禹的後裔。相傳帝舜時,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,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。據《世本》、《元和姓纂》及《姓氏考略》所載,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,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“鄫”的地方,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。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、商、周三代,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,一直到春秋時代,即西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。這時候,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,並在魯國做了官。其後代用原國名“鄫”爲氏,後去邑旁,表示離開故城,稱曾氏,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,一直流傳到今天。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,現在曾姓的中國人,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,系出上古聖君夏禹,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。所以,對於同姓聯婚,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。

心中有個巨人的他姓【黃】 黃姓爲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,其主根在古黃國(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),黃姓起源有三支。 1、出自嬴姓。帝舜時代,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,是"帝顓頊之苗裔",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,被帝舜賜姓嬴氏。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,既徐氏、郯氏、莒氏、終黎氏、運奄氏、菟裘氏、將梁氏、黃氏、江氏、修魚氏、白冥氏、蜚廉氏、秦氏、趙氏、合稱嬴姓十四氏。 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,因被周朝封爲子爵,又稱黃子國。春秋時期,楚國稱霸,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。西元前648年,黃被楚滅。亡國後的黃國子孫,以國名爲氏,就是黃氏。 2、出自金天氏之後。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,世代爲水官之長,顓頊時受封於汾川,後世尊爲汾水之神。春秋時,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、姒、蓐、黃諸國,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。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爲姓,成爲黃姓。 3、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。《新唐書》中有"邕管(在廣西境內)蠻有黃姓。唐黃少卿、少高、少溫是也。"其實,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。

剛剛嫁女兒的嬸嬸姓【邱】【丘】1、出自薑姓,爲姜太公的後裔。西周初年,太師呂尚(姜姓,呂氏,名望)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,被封于齊,建齊國,都營丘(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),號稱齊太公,俗稱姜太公。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爲氏的,稱爲丘氏。史稱丘姓正宗。 2、出自姒姓。夏帝少康時,封其小兒子曲烈于鄫(今河南省柘城縣北),至周靈王時,爲莒國所滅,其子孫去邑爲曾氏,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爲氏。此爲曾、丘聯宗之說。 3、出自嬀姓,以地爲氏。春秋時,陳國(開國君主是胡公滿)有宛丘,邾國(傳爲顓頊後裔挾所建,曹姓)有弱丘,居者皆以"丘"爲氏。 4、出自他族改姓。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。南北朝時,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,有鮮卑族複姓丘林氏、丘敦氏改爲漢字單姓丘氏。 這幾支以丘爲姓的宗族,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。滿清入關以前,這個家族大多是以"丘"(古時的"丘"與"邱"通用)爲姓的,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,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,而下令把"丘"一律改爲"邱"姓。民國初,晉代詩人邱逢甲倡議複丘姓本字,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 作丘逢甲,閩、粵邱姓族人也紛紛回應改邱爲丘,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。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,而以丘爲姓的人反而不多了。

中學的老友鬼鬼姓【潘】 1、出自姬姓,爲周文王子畢公高後。畢公高封其子季孫于潘,附庸于畢國。據說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,子孫以采邑命氏。 2、出自羋姓,春秋時楚國有潘氏,見於家傳者始租爲潘崇。 3、出自北方鮮卑族,後魏時,代北鮮卑有姓破多羅者,後改潘氏。

公﹑慧敏﹑星馳都姓【周】 1、周姓的最早出現,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。據《姓氏考略》所載,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,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,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爲姓氏。 2、出自姬姓,其始祖爲周文王。黃帝的兒子後稷,姓姬。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。周公東征勝利後,大規模分封諸侯,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。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、地名及祖父名號爲姓氏。西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,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爲氏。如周平王之後,這一支通常被認爲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。周赧王之後。周公旦之後。 3、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爲周的。如唐玄宗時,有姬氏因避帝名諱,故而改姓周。元時,有蘇氏改姓周的。唐末有叫成納的,後梁時賜姓周。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。南北朝時,代北複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,改漢字單姓周氏。

問米﹑占卜樣樣精的神婆姓【吳】 1、上古已有吳姓。一是舜後代有封在虞的,因"虞"與"吳"音相近,故舜後有吳姓。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,其後亦有吳氏。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,其後有吳姓。 2、出自姬姓,以國爲氏,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。商時,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(周太王)建立了周部落。太王有三子,其中小兒子季曆頗有才幹,生子姬昌,姬昌出世時,有聖瑞出現,所乙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。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曆,再傳位給姬昌,就決定自動讓賢,便一起南下荊蠻(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)。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,被當地土著推舉爲君長,號稱句吳。太伯死後,由仲雍繼位。周武王(姬昌爲文王,其子姬發爲武王)滅商後,仲雍的3世孫周章爲諸侯,國號改稱吳,並追封太伯爲吳伯。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,建都今江蘇吳縣。壽夢的第四子季紮本該繼承王位,但他避而不受,逃到延陵以耕田爲生。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爲兩支:一支在政治上發展,出現了吳王闔閭,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;另一支則是季紮及其後裔獨立發展,人丁繁衍衆多,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。吳國被越國所滅後,其子孫便以國爲氏,稱吳氏。

會駕飛機的她姓 【歐】【歐陽】1、出自歐冶氏,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。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,因爲他居住在歐餘山,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,所以以歐冶爲姓。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,爲越王鑄造過湛盧、巨闕、勝邪、魚腸、純鈎等五種利劍。名噪一時。後來又于徒弟爲楚王鑄造了龍淵、太阿、工布三把利劍。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爲姓氏,形成了歐姓。有的去掉欠字爲區姓。歐與區音同。 2、出自姒姓。與歐陽姓同宗。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餘,被封於會稽,建立了越國,爲諸侯國。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。十九年,鈎踐又複國。到鈎踐六世孫無疆爲越王的時候。被楚國所滅,無疆的次子蹄被封于烏程歐餘山的南部,以山南爲陽,所以稱爲歐陽亭侯,無疆的支庶子孫,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爲姓氏,形成了歐、歐陽、歐侯三個姓氏。後來雖然也有歐陽、歐侯省姓爲歐,但是起源仍爲這一支。

何雲師太會不會就姓【何】何姓本是韓姓。秦滅六國以後,南韓貴族韓氏子孫散流各地,有一支居住在江淮一帶。當地方言把“韓”讀成“何”,後來這支韓氏人就變成了何姓。

當中有些姓氏是為常捧我的場的朋友特地找的﹐比如余小姐和庄小姐﹔還不快說謝謝﹖哈哈﹗哦,忘了,姓郭的可以到何雲書軒去看看 。

資料來源﹕
http://big5.huaxia.com/wh/zsc/2004/00269347.html
http://www.andrew0668.com/fcgi-bin/lb51/topic.cgi?forum=44&topic=207
http://www.9wh.net/Article_Show.asp?ArticleID=2426
http://qiwangheping.netor.com/pedigree/HundredName/frame.asp?id=31&amp;amp;amp;amp;amp;amp;amp;amp;amp;amp;amp;amp;amp;name=%D7%AF&ed=5&eid=2134

Labels: ,

26.7.06

姓致勃勃

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 。那時的母系社會只知有母﹐不知有父 。所以 “姓” 是 “女” 和 “生” 組成﹐說明了最早的社會是跟母親的姓﹔而且﹐大部份的姓也從 「女」 旁﹐如姜﹑姚﹑姒﹑媯﹑嬴等 。 夏商周的時候﹐人們有姓也有氏﹔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﹔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﹑所賜的爵位﹑所任的官職﹐或者死后按照功績﹐追加的稱號而來 。所以﹐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﹔平民有姓有名沒氏 。

中國舊時流行的 《百家姓》 是北宋 (公元960年) 時寫的﹐共收集了單姓408個﹐复姓30個 。發展到后來﹐据說有4000到6000個﹐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。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﹐英國是 Smythe, Jones, Williams﹔美國是 Smith, Johnson, Carson﹔法國是 Martin, Bernard, Dupont﹔德國是 Schultz, Mueller, Shmidt﹔蘇聯是Ivanov, Vasiliev 和 Deternov﹔中國則有張﹑王﹑李﹑趙四大姓﹐歷史悠久﹐分布廣泛﹐而且都是皇帝賜姓 。

1977 年﹐史學家李棟明在 《東方雜志》 發表一篇有關 “姓” 的論文﹐文中指出﹕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﹑王﹑李﹑趙﹑陳﹑楊﹑吳﹑劉﹑黃﹑周﹔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%﹐約四億人﹔隨後的徐﹑朱﹑林﹑孫﹑馬﹑高﹑胡﹑鄭﹑郭﹑蕭占華人人口10%以上﹔然後是謝﹑何﹑許﹑宋﹑沈﹑羅﹑韓﹑鄧﹑梁﹑葉﹔占華人人口10% ﹔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﹑崔﹑程﹑潘﹑曹﹑馮﹑汪﹑蔡﹑袁﹑盧﹑唐﹑錢﹑杜﹑彭﹑陸﹔加起來占總人口的10% 。換句話說﹐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。

資料來源﹕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305090805928

Labels:

一時姓起

根據專家的統計﹐有記錄的中國姓氏已超過二萬二千個﹐包括少數民族的姓氏 。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﹐只有約三千五百個姓氏仍保留至今 。姓氏產生的過程﹐除了姓與氏在較遠古時有特別作用外﹐亦根據不同因素而產生不同的姓氏﹕
  • 圖騰因素﹕圖騰為一個部落的標誌﹐如熊﹐該部落的人就以熊為姓﹔此外﹐十二生肖中的所有姓氏均有此因素而成 。
  • 皇帝姓氏﹕古代的炎帝因居於古代姜水附近﹐故以姜為姓﹔黃帝因居於姬水附近﹐故以姬為姓﹐而其所生的二十五個兒子均因皇帝賜與別姓﹐就衍生出二十五個姓氏 。
  • 郡望關係﹕郡望意指一個地方的某個為人所敬仰的姓氏﹐引致其他人均改稱該姓 。如隴西李氏﹐即唐朝得天下的李氏中人 。
  • 避諱﹕在封建皇朝中﹐皇帝有絕對的權威﹐不為其他人隨意直呼其名﹐故幾與其名字有關的字均須避免提及 。如漢朝的劉邦﹐人民若有邦姓者﹐只好改為同意義的國姓。

中國人的姓來源主要有下列幾方面﹕

  • 以祖先的圖騰為姓﹕龍﹑熊
  • 以祖先建立或被封的國家為姓﹕齊、魯、秦
  • 以爵位為姓﹕王、侯
  • 以官職為姓﹕司馬、司徒、史
  • 以居住地為姓﹕西門、南宮
  • 以職業為姓﹕陶、卜、巫、商
  • 以祖先名或耳為姓、或以祖先謚號為姓
  • 以方向為姓﹕東方、南、左、北
  • 以時間為姓﹕夏、季、子、申
  • 以數目為姓﹕萬、伍、陸
  • 以金屬為姓﹕金、鐵
  • 以音樂為姓﹕宮、羽
  • 以五行為姓﹕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
  • 以顏色為姓﹕黃、白、藍
  • 以自然現象為姓﹕風、雷、雲
  • 以動植物為姓﹕牛、馬、花、楊、柳 

中國的姓以單姓為主 。所謂單姓﹐便是只有一個字的姓﹐如﹕區﹑周﹑胡等 。複姓便是超過一個字的姓﹐多是兩個字﹐如﹕司徒﹑司馬﹑歐陽﹑公孫等 。但也有三﹑四個字的﹐多是少數民族﹕三字姓的如﹕朱可渾﹑步六狐等﹔四字姓的如﹕愛新覺羅﹑葉赫那拉等 。

所謂 “行不改名﹐坐不改姓”﹐姓氏就等如每個人的根 。不過﹐歷史上改姓的為數不少﹐例如孔子的祖先姓公孫﹐不姓孔﹐是宋國公孫嘉的後代 。公孫嘉﹐字孔文﹐他的後代選擇了 「孔文」 中的 「孔」 字做姓氏 。孔子父親孔紇隨祖父逃難到魯國並定居下來 。他的第一個兒子是個跛子﹐他去尼丘山求神再賜他一子﹐果然如願﹐便將這個兒子名為孔丘﹔由於孔丘是次子﹐所以字仲尼 。從此之後﹐孔子的後裔﹐經過歷代繁衍﹐「孔」 氏一族已是名聲頗具影響的顯赫之姓﹐知道孔子的祖先原姓 「公孫」 的反而不多 。

此外﹐為了避諱而改姓的也大有人在﹐當中也有與孔子有關的 。例如﹕清雍正皇帝認為至聖先師孔子名丘﹐其他人再用 「丘」 則有所衝撞﹐於是在雍正三年造出新字﹐在 「丘」 字旁多加一個 「邑」 部﹐變成 「邱」﹐令天下丘姓者一律改為姓邱﹔又如本來姓慶的﹐到了漢朝﹐為了避安帝父親的諱﹐所以改姓賀﹔春秋時候﹐陳國公子陳完因為國內政變出奔齊國﹐改姓田 。

在古代﹐名與字並不相同﹐名為正﹐字為副 。少年行加冠禮後﹐父母或親友便會為他的名立一個 「字」﹐用以解釋其名﹐以示父母的祈望 。有時憑藉這些解釋更可有正音之效﹐例如唐代大詩人杜甫的 「甫」 字究竟是讀作 「虎」﹐還是 「普」 呢? 讀作 「虎」 是 「美男子」 的意思﹔讀作 「普」 是 「剛剛」 的意思 。杜甫字 「子美」﹐很明顯是父母想他成為一個美男子﹐因此﹐我們就知道杜甫的 「甫」 字應讀作 「虎」! (Interesting!)

中國人的名字﹐有時會告訴我們﹐他在宗族中的輩份 。排行字輩最著名的要算是孔子的後人了﹐自孔子的第五十四世孫思晦開始﹐同輩的名必同一字輩 。第五十四代是以 「思」 字為字輩﹐接下來的是 「克」、「希」、「言」 。到了清朝﹐乾隆皇更特別頒賜孔氏宗族的三十個輩份用字﹐分別是 「昭」、「憲」、「慶」、「繁」、「祥」、「令」、「德」、「維」、「垂」、「佑」﹐即孔子後人七十一代至八十代的輩字﹔例如凡姓孔而他的名有個 「祥」 字的都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孫一輩 。 ( William Hung 孔慶祥到底是第73代﹐還是第75代﹖哈哈﹗)

資料來源﹕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105042006587
http://lam.no-ip.org:81/Ha.htm
http://hkfhc.hksaints.net/fhc-suename.htm
http://maths.ilongman.com/Learning/news/28072002.asp

Labels:

1.6.06

ORZ

近期﹐常常哀嘆自己上了年紀﹐身心慢慢慢慢出現老化的現象 。原來﹐‘’ 這個關口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尷尬﹑難挨 。然而﹐如果在這之前﹐你還自欺欺人地不斷催眠自己說 “我還年輕”﹐那今天這個小小的考驗也許會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實際年齡﹐哈哈﹗

倘若在還未 ‘拜讀’ 這篇文章之前﹐你對以上這個 ORZ 的符號完全沒有任何概念﹐那你首先必須抱著虔誠﹑懺悔的心對著南方的天空大喊三聲 “我老了” (燒不燒香﹐隨你喜歡﹔那些偷偷在上班時間逛部落格的朋友可以免掉‘燒香’這一關) 。但是下班後﹐如果時間還早﹐你可以到附近的博物館去﹐向有關當局申請搬進博物館去住 。為什麼呢﹖因為 ORZ 可算是現代年輕人之間常用的 ‘火星文’裡最火紅﹑也最普遍的字眼 -- 它出現在 2006 年金曲獎的 logo上﹐ 出現在台灣搖滾第一天團 -- 五月天的 《戀愛ing》 的歌詞裡面﹐甚至出現在 2006 年台灣的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中﹗這個原意為 ‘感謝得五體投地’的 「3Q得Orz」 讓當時許多考生抓破腦袋﹐卻還是不得其門而入 。

這個符號有一個名字叫做是 ‘失意體前屈’﹐字型看起來像個五體投地的人﹔據說﹐源自於日本的網路象形文字(或心情圖示)﹔2004年﹐在日中港臺凝成一種新興的網路文化 。隨著 ORZ 的廣泛使用﹐其涵意也逐漸增加 。除了一開始的 ‘無可奈何’ 或 ‘失意’ 之外﹐開始引申為 ‘欽佩’‘被你打敗’‘真受不了你’等等意思 。以下是一些 ORZ 的不同版本﹐希望可以增廣您老人家的見聞﹕

Orz -- 小孩
OTZ -- 大人
OTL -- 完全失落
or2 -- 屁股特別翹的
or2=3 -- 放了個屁的
○rz -- 大頭
●rz -- 黑人頭先生
6rz -- 魔人普烏
On -- 嬰兒
囧rz -- 念"炯"
崮rz -- 囧國國王
莔rz -- 囧國皇后
商rz -- 戴斗笠的囧
st冏 -- 樓上的他老婆嗎
sto -- 換一邊跪
曾rz -- 假面超人
益r2 -- 閉起眼睛,很痛苦且咬牙切齒的臉﹔另一說法為無敵鐵金剛
prz -- 長髮垂地的orz
@rz -- 呆滯垂地的orz
srQ -- 換一邊並舔地的orz

18SX﹕另外還有代表‘自己安慰自己’的 OGC (請側頭以90度觀看)﹕
OGC -- 男生安慰自己
oec -- 男生用左手 DIY
O8>C -- 女生安慰自己

哈哈﹐有夠無聊吧﹖﹗

Labels: ,

10.3.06

看了下面﹐才看這裡

典故壹﹕
楊修﹐曹操的主簿﹐是一謙恭自持﹑博學能文之士 。曹操曾經叫人建造花園﹐看了後不給評語﹐只在花園門上寫個「活」字﹐楊修看了明其意 (「門」+「活」 = 「闊」)﹐竟不問曹操﹐擅自命人把門修窄 。曹操看了大喜﹐大家說是楊修的主意﹐曹操嘴上說好,心裡卻不舒服 。

另﹐曹操收到一盒酥﹐在盒上寫了「一合酥」﹐楊修見了﹐叫人把整盒酥吃了 。曹操問他為何這樣做﹐他答說﹕盒上寫明『一人一口酥』﹐丞相之命怎敢違反?」

另﹐當曹操正為是否撤兵的問題而困擾時﹐軍中的膳食官送上雞湯﹐他見湯中有雞肋﹐於是便以「雞肋」作為夜間軍營內的暗號 。雞肋﹐食之無肉,棄之有味﹐正如曹軍的處境﹐進則遭蜀將馬超拒守﹐退恐被蜀兵恥笑 。楊修由「雞肋」推測曹操有意撤兵﹐因此惹來殺身之禍 。

典故貳﹕
淡馬錫*1的國王殺死 Pasai 一個聖人﹐引來許多劍魚攻擊淡馬錫海灘﹐造成當地許多人傷亡 。對此﹐昏庸的國王與讒佞的宦官皆束手無策 。此時﹐一個叫 Hang Nadim 小孩跳出來獻計﹐要國王把香蕉幹囤積在海灘上﹐擋住劍魚 。此舉果然奏效﹕劍魚的嘴卡在香蕉干上﹐因而被屠殺 。然而﹐國王的龍袍也不小心被一隻劍魚刺破﹐因此成為百姓的笑柄 。

'Carik baju dilompati todak,
Baharu menurut kata budak.'

回到皇宮後﹐淡馬錫的國王便詢問宦官們的意見﹐該怎麼獎勵這聰明的小東西 。宰相要國王處死那小孩﹐說那小孩小時了了﹐大必更佳﹐說不定將來會篡了國王的位 。笨蛋的國王聽信讒言﹐真的殺死那救了淡馬錫的小孩 。

典故仨﹕
有關數學奇才約翰納許的故事﹐有興趣者可以去賣一片美麗境界的CD來看 。


*1 我們的鄰居﹐余小姐上班的地方 。
說到余小姐﹐很久沒留言了﹐不曉得還有沒有常來逛逛

Labels: